定西農民還不富裕
  央廣網北京6月27日消息 中國之聲《新聞縱橫》今天關註:今天的《綠色中國行動》,報道組走進甘肅。作為我國首個以省為單位構建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,甘肅正在舉全省之力鑄就祖國西部的綠色長城。目前,全省林地面積1.47億畝,森林覆蓋率由1996年的9.04%提高到現在的11.28%。但狹長的版圖上,中部有著定西生態極其脆弱區域,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市及周邊地區年降雨量更是僅為40毫米左右,不足南方城市一場雨的降雨量。這裡追尋綠色的腳步儘管歷盡艱難,卻從未停止。

  敦煌的生存環境依舊不容樂觀
  進入甘肅,採訪車行駛在青蘭高速上,道路兩旁的山體都被整治成層次分明的臺階狀。遠遠望去,臺階上種的象是松樹,稀稀拉拉,數百公里幾乎都是一個模樣。
  記者:象這些樹看著都小小的,有多少年了?
  劉師傅:有些有十年了。雨水少的地方還就幾十公分、一米左右的樣子,能活著就不錯了。沒水嘛。
  在和定西市安定區林業局劉師傅聊天時,我們強烈感受到缺水帶給這塊土地的深深憂慮。

  農民發展種草養畜
  繞過一道道山梁,採訪車停在了安定區響河流域退耕還林示範點。腳下,層層梯田狀的林地,外圍邊側種著一米多高的側柏,中間苜蓿、檸條和各種不知名的野草隨風搖曳。一片綠意中,極目遠眺,對面山頭卻出現了一片片分佈不均的枯黃,顯得有些刺目。安定區林業局副局長董俊盛解釋說:
  董俊盛:現在變綠的這一塊,一個是咱們以前的國有林場,另一個是現在咱們的退耕還林區域。從那邊看過去有些沒退耕的,現在白白的。現在我們全縣25度坡以上的耕地有50萬畝,迫切需要退耕還林,加大任務。
  記者:為什麼我看到這全都是乾草?
  董俊盛:這一段降雨量有些少,有些旱。要把這所有的退下來的耕地已經成林的保存下來,就是要納入國家基本生態公益林的管理範疇。建議國家在出台政策的時侯,向我們北方地區、乾旱地區給予傾斜。

  農民養的羊
  在甘肅,隨著生態建設的層層推進,一些村莊整村搬出了大山。安定區巉口鎮趙家鋪村就是其中之一。公路穿村而過,來來往往的大貨車捲起的滾滾塵土四處飛揚,路邊種植的莊稼也是灰頭土臉,田野里的樹苗一片片地枯黃。
  記者敲了幾家的門,都沒有人回應。隨行的包村幹部說:
  包村幹部:這個時候種的田基本上鋤的都已經鋤了,也沒什麼事情,去打工了。
  終於,看到有人拉著一車苜蓿從外面回來。
  記者:你拉苜蓿幹嗎呀?
  趙效祿:喂羊。
  記者:家裡養了多少個羊?
  趙效祿:六、七隻羊。
  記者:種的苜蓿夠喂嗎?
  趙效祿:夠了。
  記者:你沒有出去打工?
  趙效祿:身體經常有病呢。

  沙漠里的紅柳
  這是農民趙效祿的家。舉目四望,屋裡沒有幾件像樣的傢俱,後院攤滿了苜蓿,幾隻羊沒精打彩地在羊圈裡轉著圈兒。65歲的父親趙璽坐在廚房門前的臺階上,他說,50畝地的退耕還林補償款是全家眼下最主要的收入來源。
  趙璽:希望再退一點嘛。希望得很,沒人力的,就靠這個。

  退耕還林示範點一片生機
  2013年,趙家鋪村人均年純收入只有4000多元。就這,在定西市已經攀上中上等的收入水平。村黨支部書記楊雄:
  楊雄:如果一旦退耕還林補助款停止的話,我們村的三分之一的農民受到了很大的影響。
  採訪中,我們深切地感受到,在自然條件惡劣的西北地區,退耕還林等國家生態建設項目不僅是人類與大自然的艱苦抗爭,更是雪中送炭的民心工程。在這裡,讓每一個綠色的生命得以延續,都實屬不易。占據甘肅省42%國土面積的酒泉市,土地沙化嚴重,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,蒸發量卻高達2000多毫米,市自然保護局局長關勇:
  關勇:酒泉每增加0.1個百分點的森林覆蓋率,需要營造28萬畝的林地,提高起來難度非常大,所以說我們對這一片綠色的珍惜和保護現在也顯得非常重要。

  遠處一片枯黃
  而讓每一個綠色的生命活下來,不過是個開始;如何讓它成為老百姓的福祉,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。甘肅省每年對長江的輸沙量占到了整個流域的十分之一,對黃河的輸沙量占到三分之一。這樣的生態要害地位,讓這塊黃土地上的綠色夢想代代相傳。甘肅省林業廳副廳長段昌盛:
  段昌盛:保護這片環境,不光是甘肅自身的事,這也是我們國家整體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,把發展和保護很好地結合也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課題,這一點非常的迫切。  (原標題:[綠色中國行動]代代相傳的綠色“接力棒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p45lpyo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